转载 | 光明网【网络中国节·七夕】:湘绣-创新传承让爱多点新意
 
 
【我的中国节·七夕“绣”巧时】
 
  导语:“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今年8月22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穿针乞巧是七夕的重要习俗。古时,女子们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乞求巧艺。如今,有这样一群“织女”将传统手艺传承创新,各展所长,各显其巧。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项目湘绣“鬅毛针”第四代传承人 成新湘
 
  又是一年七夕至。每逢七夕,我都会想起湖南省湘绣博物馆里的那幅创作于清末时期湘绣作品《盘金人物故事湘绣挽袖》,作品在一针一线间向大家讲述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具有浓郁湘楚文化特色的刺绣工艺,有着“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成新湘展示湘绣“鬅毛针”技艺
 
  湘绣是画工和绣工的共同创作,创稿设计为先,画工指导配色,绣工二次创作。湘绣的传统针法有近百种,掺针使物象生动立体,绝技“鬅毛针”使狮虎成为湘绣传统经典作品,双面全异绣被誉为“不可思议的魔术般的艺术”。
 
  这些年,我一直为湘绣技艺的创新传承和发展鼓与呼,致力于让传统艺术“牵手”现代生活。作为连任全国人大代表,我每年赴京参会都会带着湘绣服装、湘绣文创饰品,使用湘绣文创笔记本、移动电源等,以此介绍湘绣创新,展现针尖上的湖湘魅力。
 
  今年7月,我还参加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湖南总工会展区现场展演双面全异绣《凝神猫·顽皮猫》。这幅作品使用了湘绣独有针法“鬅毛针”,而完成整幅作品需要使用十多种针法。
 
  目前,我的劳模工作室有不少“80后”“90后”,现在还有了“00后”加入,总人数达到了50多人,传统技艺在青年中弘扬、传承。
 
  关于非遗传承,我认为,学习湘绣非遗技艺,不仅要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最重要的是能坚守下去。因为学技艺,从初级到高级这一阶段至少需要15年。之后还要不断实践、不断学习,才可以不断提升。
 
 
 
  湘绣中的七夕>>
 
  在湖南省湘绣博物馆,有一件诞生于清末时期(约1877年前后)的以牛郎织女故事为主题的《盘金人物故事湘绣挽袖》。七夕之际,让这对珍贵的湘绣绣品带我们走进古代女性的针线世界。
 
 
 
《清末·盘金人物故事湘绣挽袖》
 
  这对长约半米的湘绣挽袖是在长沙城内出售的实用绣品,用来缝在衣边或袖边用作装饰,采用了齐边针、掺针、平针、盘金等几种针法,分上下两个部分布局。
 
  上方,华丽的宫殿一角露出,升腾的云彩托起了衣饰华丽、手托卷轴和拂尘的织女。两只蝙蝠凑了过来,织女视线向下,微扬拂尘,似在打发两只喜鹊下凡报信。
 
  下方,是人间景象,牛郎似乎身处在青翠的田垄之中,倚靠着牛,瞻眺仰首,面露笑意,好像已看到报信喜鹊的到来。整个画面传递出了青春蓬勃、轻松浪漫的氛围。
 
  据介绍,这对绣品诞生之时,湖南尚未出现专门的绣坊、统一的画师,市售的刺绣都是一些女性为了补贴家用而制作,因此花样和题材都很自由多元。
 
联系我们 | 在线咨询 | 加入我们 | 企业声明 | 在线商店 |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 版权所有 湘ICP备11011761号-1   企业法务:湖南泓锐律师事务所易律师     15580839209

 TEL:(0731)82291061 公司地址:长沙市车站北路39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