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代表两会行 | 成新湘:一针一线绣世界,推动中国刺绣申请世界非遗
2月底,长沙的春日午后,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绣坊内,阳光斜斜地落在绣架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成新湘手持银针,丝线在指尖翻飞,绣绷上一幅双面全异绣——正面是李白诗中“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闺中佳人隔帘遥望高处,帘下花容月貌依稀;背面却是黑发高髻佳人纤纤背影,一轮圆月高悬。

薄如蝉翼的透明纱面上,遥思与清寂透过两面异色异景的绣纹交织,仿佛将千年前的月光凝在方寸之间。
双面绣:穿透时空的“光影诗画”
“双面全异绣是湘绣的‘超级绣品’,一面绣出婉约,一面绣出空灵,纤毫不乱。”成新湘轻抚绣面,丝线在光影下泛着微光。这项被称为“魔术般艺术”的技艺,需绣工同时驾驭两个画面、两种配色,一幅作品常耗时一两年。

绣坊的展厅中央,一幅《虎啸山河》湘绣震撼人心——猛虎的毛发根根分明,肌肉线条随光影起伏,仿佛下一刻便要破绣而出。这背后是湘绣独门绝技“鬅毛针”:针脚根根分明,犹如真肉中长出,丝线粗细渐变,色线层层叠加,将虎毛的刚健与威仪绣入魂魄。

“绣虎先绣眼,点睛即生灵。”成新湘指着绣品解释。为了捕捉猛虎的神韵,需要仔细观察老虎的神韵,记录其肌肉运动时毛发的走向。“能掌握鬅毛针真正绣出老虎神韵的绣工不多,我们的绣娘有一位95后,是我们的第5代传承人。”她介绍。2023年,成新湘担纲完成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湘绣针法演绎图项目”,将鬅毛针等80种湘绣针法以步骤图形式演绎,打造了湘绣传承“基因库”,对湘绣针法系统整理保护和技艺教学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申遗路:让世界看见“针尖上的中国”
2024年秋,成新湘与苏绣大师姚建萍联名提交《关于中国刺绣申请世界非遗的建议》,在刺绣界引起热议。这份建议背后,是她连续多年走访四大名绣产地的积淀,目睹众多刺绣工坊被机器刺绣挤占市场而黯然转行,“机器刺绣虽然提高了生产力,但永远绣不出手心的温度和真挚的情感。”
成新湘积极推动“让刺绣回归现代生活”的实践——在湘绣研究所展厅,刺绣胸针化作翩跹蝴蝶,团扇上的芙蓉遇风轻颤,就连镇纸也披上了水墨绣纹。“年轻人不是不爱传统,而是需要传统与当下对话。”她举起一款刺绣挂饰香包,向记者介绍。
她还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深远影响,深知这些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她呼吁并推动了“非遗进校园”建议,现在已在各地各校开展起来,并受到孩子们的推崇。看到青少年不断走进非遗研习场所学习体验非遗项目,成新湘非常开心:“针线连起的不仅是图案,更是文化的血脉。”

暮色中,成新湘仍在绣架前俯身。针线穿梭间,她绣着湘绣的过去与未来——一面是李白望月的清影,一面是少女佩戴的刺绣耳环;一面是猛虎啸山的雄浑,一面是联合国非遗名录的蓝图。
这根银针,既连着湘江两千年的波涛,也牵着世界文明的长河。正如她所言:“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东方美学如何在针尖上起舞。”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 摄影记者王贯宇